杨得志
杨得志(1911—1994)原名杨敬堂,1911年1月3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南阳桥(今属株洲)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。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无产阶级革命家,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,上将军衔。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、国防部副部长、中央军委常委兼副秘书长。
生平简历
杨得自幼随父亲学打铁,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。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,并随部队到井冈山,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30年起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、特务连连长、炮兵连连长,参加了文家市、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“围剿”作战。1932年后任红15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、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、第1师1团团长。曾奉命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,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,受到总部的表彰,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。1934年10月参加长征,率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。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,全歼嵩明县城守敌;继又组织“十八勇士”突击队强渡大渡河,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。到陕北后,任红1师副师长。1936年参加东征战役后,任红2师师长,率部参加西征和山城堡战役。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,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。1938年任第344旅副旅长和代理旅长,带领100余人翻越太行山,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,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后,取得全歼伪军扈金禄部的胜利。随后于平汉路东、漳河以南、卫河两岸开辟抗日根据地。1939年春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,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众,开展游击战争,壮大抗日武装,建立抗日民主政权。曾连克曹县、定陶,全歼两县城的反动武装,并接连发起讨伐国民党石友三、丁树本等部数万顽军,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、冀鲁豫军区司令员,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,以“掏老窝”的战法,多次挫败日伪军“扫荡”;同时组织部队和群众进行生产自救,战胜天灾人祸,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1944年4月返回延安,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。
解放战争期间,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、晋察冀军区第1和第2纵队司令员,率部参加了邯郸、正太和青沧战役。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,指挥保北、清风店战役。11月在朱德、聂荣臻领导下,指挥石家庄战役,开创了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,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,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。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(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)司令员,指挥冀热察和察绥战役。平津战役中,率部围困、攻克新保安,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“剿匪”总司令傅作义的“王牌”第35军另2个师。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,继又进军西北,参加陇东追击战和兰州、宁夏等战役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0年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,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(鸡)天(水)铁路(即陇海铁路的盲肠段)和屯田垦荒。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,率部参加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作战。1952年夏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、司令员,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。
1954年回国,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并兼任该系主任。1955年4月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,同年10月1日被授予上将军衔。1969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、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、武汉军区司令员,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,指挥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,继续书写英雄传奇。
1980年3月2日,中共中央决定:邓小平不再兼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、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,由杨得志接任;杨得志同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、中央军委常委兼副秘书长、军委办公会议成员,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、现代化、正规化建设。
杨得志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,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、中央委员,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,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,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。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;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,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;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83岁;著有回忆录《横戈马上》、《为了和平》。
中央军委对杨得志的一生予以高度评价:“杨得志同志从1980至1987年担任总参谋长职务,历时八年,这一阶段,我军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,他深刻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,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、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,组织指导部队顺利进行了百万裁军;他把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、建军原则,应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部队建设,坚持政治与军事、政治与业务技术、红与专的辩证统一,用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指战员,有力地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在实现军队建设思想的战略性转变,在开创新时期军事工作新局面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”